2022年春节期间,胡椒鸡、佛跳墙、羊蝎子等方便快捷、鲜美可口的即食菜肴迅速走红,出现在消费者的餐桌上。
调理菜肴是指以农、畜、禽、水产等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洗净、切割、混合、预处理而制成的菜肴。消费者购买后,只需简单烹调或加热即可直接食用。食用。
1、开发环境
需求端:B端经营变化与C端需求共同推动备菜规模增长
B端:餐厅运营成本上升、连锁化增加,促进熟食的发展。一方面,人工和租金成本居高不下且逐步上涨,是餐饮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操作方便、质量可控的预制菜品可以帮助餐厅减少厨房面积、减少对厨师的过度依赖等,有助于提高餐饮企业的效率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餐饮业连锁率和集中度不断提高,对菜肴口味一致性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了熟食的发展。
C端: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单身人数的增加共同推动了熟食需求的增加。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对食品健康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外卖食材质量难以控制,家庭烹饪流程繁琐,难以满足人们快节奏生活中的饮食需求。预制菜肴无需切割、无需清洗、无需准备的特点,不仅节省了消费者预煮的准备时间,还为消费者提供了高品质的菜肴和口味,有效满足了当前消费者对便捷的需求。和健康的膳食。此外,准备的菜肴可以满足单身人士快速、方便、小份等“一人餐”的需求,而“一人户”数量的增加也为进一步扩张提供了需求支撑准备好的蔬菜市场。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一人户”数量超过1.25亿户,占比超过25%。根据壳牌《新独居时代报告》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独居率可能会超过30%。
图:“一人户”家庭比例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36氪研究院
供给端:调理菜中游环节参与者增多,带动调理菜行业增长
由于熟食门槛较低,近年来我国熟食相关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备菜相关企业已超过7.2万家。调理菜企业的快速成长,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品类和口味选择,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基础支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支撑凉菜配送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规模逐年增长,基础设施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冷链物流的日益完善发展,不仅缩短了上游原材料的运输时间,也加快了熟食向用户的配送速度,为提高熟食新鲜度、扩大熟食覆盖范围提供了基础保障。
2、发展现状
产业链结构:由上游原材料、中游加工生产、下游2B/2C销售渠道三部分组成。
(1)上游:农产品、畜牧业、水产养殖、蔬菜种植等原材料供应。
(2)中游:食品加工企业,主要将原料进行清洗、切割、精制、调味,制成半成品。有些类别还需要加热和短暂煮熟。
(3)下行:下行由2B和2C通道组成。其中,2B渠道主要销售给餐饮企业; 2C渠道通过电商平台、线下超市等向消费者销售。
投融资情况:备菜市场快速发展吸引更多资本进入
36氪、天眼查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1年,调理食品赛道共发生71起投融资事件,披露融资总额超过10亿元,涉及42个项目。从融资时间来看,2015年和2016年出现融资高峰,分别为14起和17起。 2020年,预制食品赛道的热度再度复苏,2020年和2021年预制食品赛道共发生23笔融资。
图解:2021年备菜投融资事件一览
数据来源:天眼查、36氪研究院
3. 开发痛点
目前,我国调理菜行业标准尚不完善,食品安全风险依然存在。熟食从原料采购到加工再到销售跨度较长,涉及菜肴加工、冷链保鲜等多个环节。受冷冻保鲜技术限制,食品原料在长期运输和加工过程中容易变质、腐败,极易造成食品安全隐患。此外,安信证券数据显示,超过70%的调理菜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其中不少是个体工商户,采用作坊式生产加工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行业难以满足标准化生产要求,产品质量控制存在问题。
4、发展空间
我国调理食品行业起步较晚,参与者多,集中度低。除专业调理食品生产企业外,大型餐饮企业、食品及供应链企业、超市、便利店等企业也纷纷进入该行业。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调理菜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据Statista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蔬菜总消费量达到174.72万吨,人均预制蔬菜消费量为8.9公斤,远低于日本人均预制蔬菜消费量23.59公斤。 NCBD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8300亿元。
图:2021年中国和日本熟食消费量
数据来源:Statista、36氪研究院
图:2018-2025年中国预制蔬菜市场规模及预测
数据来源:NCBD、36氪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