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块钱青菜还是一趟 每天送七十八十单!杭州这家小店免费送货 老板说得明明白白

标题:两元青菜照样跑一趟,每天要送七八十单!杭城这家小店免费送货,老板一句话亮了

冬天的雨一直下个不停,有点冷。

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笕桥街道东港佳园三区底层的欣欣农产品店,生意非常好。

100多平米的店里,蔬菜、鱼虾、鸡鸭鱼肉、粮油品种齐全,每个摊位都忙得不亦乐乎。

老板陶新石忙着杀鱼,儿子小陶在砍排骨,侄女在按着手机上的计算器。是的,这是一家“家庭商店”。

“店里大概有十个人。”老板天真地笑了,手里正在熟练地杀鱼。 “这几天实在是太忙了。”

12月9日,东港佳园一区暂时封闭管制。一区门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白色泡沫盒子”,上面写着“送餐”四个字,还附有一串手机号码。

泡沫箱是陶新石放置的。从那天起,店里开始了“送货”业务,但送货不收取任何费用。

“怎么了?都是为了方便,不管你买多少,我们都会送。”陶新石说,他们赠送了价值2块钱的蔬菜,甚至还有他们不卖的水果。

手机短信不断传来

他们都需要购买杂货。

12月9日起,东港佳园一区周边多家门店已关闭。陶新石的店在三区,步行大约需要10分钟。

“当时我就想,社区里的人吃饭都是问题,那些老人该怎么办?”于是,陶心石想出了这个招数,“还要感谢社区没有拿走我们的泡沫盒,现在买菜的平台还蛮多的,大家可以自由选择。”

泡沫盒上留下的电话号码是我侄女李琴的。 “她年纪小,用手机很方便。我平时要杀鱼,看手机不太方便。”

店里,李沁负责菜摊。手机上不断有消息。我手机上有一个“东港一区临时买菜群”,群里已经有72人了。有想买东西的可以在群里告诉他们。 “这次很多人都来微信了,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数量。我把每一个订单都写下来,包括重量、价格,然后拍照发给他们。”李沁很有条理,有些顾客还会给她发私信,“我只是个客服小姐姐。”李沁笑道。中午之前,手机电量就快没电了,两份外卖订单也用完了。 “估计这几天每天都有七十、八十个订单要送。”

每个订单需要不同的东西。李勤正在挑选蔬菜和鸡蛋并称重。卷心菜、青菜、萝卜比较好卖。如果顾客要买肉或鱼,她会喊一声,陶心石和小陶就会移动。当所有的货物都到齐后,她将它们一一装进袋子里。 “每份订单都配有葱。”

李沁还要照顾到店里来的顾客。

微信只是一个渠道,有的老爷爷奶奶直接打电话下单。 “送货的时候,我们会专门准备零钱,因为年纪大的顾客还是要用现金,所以我们到门口让保安转手。”

为所有企业提供免费送货,无论规模大小

商店的“外卖”业务有大有小。

李勤说,大单近200元,最小单是蔬菜2元。 “现在店里不卖水果了,前天有位顾客想要一串香蕉,我们就去附近的水果店给他买了一串香蕉寄给他,我们还买了瓶装水还有香烟。”李沁说,反正都是手工做的。

老板娘说,上次,一位住在三区的居民在店里买了很多蔬菜,犹豫地问她:“我老人家住在一区,你能帮忙送货吗?我不敢去。” ……”房东太太立刻答应了。

店里,谁有空就可以去送货。骑电动自行车只需两三分钟。

“我们不会等多几个订单一起送过来,因为基本上都是晚饭前,大家都急着做饭,能早点送就早送。”陶新石说。这两天,他已经记不清自己跑了多少次了。

不管一个区有多少个小区,他都会全部送货上门,不收取送货费。 “大家都是我的常客,如果他们这时候有需要,我一定会帮忙。”

“一开始我们有点害怕。”陶新石表示,主要是担心健康码变色。颤抖了两天,他觉得已经没事了。疫情得到控制,社区多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这还是比较让人放心的。

“那天事情很突然,二区、三区的居民提前来囤货,我们早上买的货不够卖,所以中午又进去了。”陶新石说。

这些天,店里早上四五点开门,忙到晚上九点、十点。

恰巧第一区的一位顾客发来了一张照片。土豆有点绿。李沁又选了一个大土豆,说道:“再给人一个吧。”

小陶拎着一个土豆,又跑到了一区。

得到客户的信任让我心里感到温暖

陶新石,20世纪80年代出生,安徽合肥人。

1997年,他跟随亲戚来到杭州,在近江海鲜市场当帮工。后来,他自己摆摊,在长浜路开了一家水产小店。

2017年长浜路一侧拆迁时,陶新石搬到了这里。上下两层加起来有300多平方米。楼下有卖菜的,楼上有仓库。年租金近30万元。

前两年生意不错,笕桥一带的居民都来这里卖菜。

“我们自己进货,大家放心。水产都是萧山的,蔬菜是乔司的,新鲜又便宜,客户信任我们。”陶新石说道。

去年疫情来袭时,商店关了几天,然后又重新营业,专注于各种送货。

“当时很多小区都限制进出,所以无论距离多远,我们都送货,送货范围差不多有5公里。”他说。

疫情影响不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购物。 “现在店里大概有十个人,成本很高,我们只要保证这两年不亏钱就行了。”

居民们非常感谢这家菜店提供的“便捷服务”,陶新石等人也感谢居民们的“善意”。

“我们买菜基本都是零付,但手机下单时,微信支付就会多加一两块钱,说起来我们辛苦了,很暖心。”陶新石称,一笔订单是91.6元,他们付款后把零擦掉,是91元,但对方直接转了95元。有一次,小涛给60岁的阿姨送菜,花了48元。他特意带了2元零钱,但阿姨不肯找零。

“我真的不在乎那几块钱,但看到大家的信任,我们感到很温暖。”陶新石说道。

来源:钱江晚报每小时新闻记者杨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