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生鲜电商配送站:报废死鱼换活鱼 拼凑后继续销售过期果蔬

标题:卧底生鲜电商配送站:报废死鱼充活鱼,过期蔬果拼凑后继续卖

据专业人士测算,中国生鲜零售业拥有万亿级市场体量。随着多家电商巨头加入生鲜赛道、新品牌不断涌现,“动动手指,生鲜送到家”的购买方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消费习惯。

生鲜电商的核心是通过快递最大限度地保持产品的“生”和“新鲜”。为此,各大品牌绞尽脑汁,比拼速度,前置仓、仓店一体化等模式纷纷落地。该品牌还打出了“最快29分钟送到你家”等口号,并承诺“绝不向用户卖不好的菜品”。

某生鲜电商张贴的标语。新京报记者王瑞文摄

然而新京报记者近日通过卧底调查发现,一些品牌的快速扩张导致监管出现漏洞。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个别店家暗中操作着另一套隐藏的“潜规则”:那些应该报废的死鱼,以“活宰”的名义交付给消费者;过期水果、蔬菜被重新包装再次销售,还有不少变质、腐烂的产品被采摘、组装。

“新鲜是最大的噱头。”一位站长坦言。

死鱼并没有报废,而是作为新鲜宰杀的鱼出售。

在生鲜电商领域,前置仓模式是一种缩小规模、更贴近消费者的仓储配送模式。类似于一个小型仓储配送中心,以各个前置仓站点为中心,辐射半径3公里以内的服务。用户在线下单后,就近的前置仓安排送货人员送货上门。

这种模式也受到国内多家知名生鲜电商的青睐。 “让美丽的食材像自来水一样触手可及,造福所有人。”作为前端仓模式的代表,某知名电商品牌在官网首屏打出了这样的口号。

然而,几个月来,新京报不断收到读者举报,称在这家生鲜电商购买的产品“肉类过期,菜品又旧又不新鲜”。 2022年2月,记者随机选择了电商前端仓网站“三元站”,申请成为仓管员,负责协助店长管理网站内的商品。

三元站冷藏区货架。新京报记者王瑞文摄

在这个前仓场地,300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为水产、冷藏、冷冻、日用品四大区域。这家生鲜电商的内部配送系统显示,该站主要配送到周边六大社区,最快29分钟就能送到你家。

据站长王明(化名)介绍,由于三元站附近没有大型菜市场或超市,该网站日均订单量超过千单。在当地100多家门店中,订单量一直稳居前五。

“活鱼活虾,新鲜到家”,这是该品牌水产海鲜产品的广告语。然而,记者在暗访中发现,将报废的死鱼当活鱼出售以弥补店内损失的做法在三元站早已大肆宣传。据渔业工作人员王海(化名)介绍,秘诀就在于“根本没有那么多新鲜的”。

在三元站,死鱼被存放在冷冻室下层的泡沫箱中,并简单地用碎冰覆盖。新京报记者王瑞文摄

王海透露,各类活鱼将于上午入库存放。按照规定,白天死亡的鱼要在每天晚上下班前及时报损。但水产品价格昂贵。如果所有死鱼都报告为损坏,店里的浪费率就会增加,这会影响很多员工的工资。为了避免损失过大,卖死鱼代替活鱼已经成为店里的常见做法。

2月10日下午3点,一位用户订购了现宰的桂鱼。趁着售票机自动出票的时候,王海打开冰箱,拿出一条半裹着碎冰的鳜鱼。 “是时候处理垃圾了。”说着,他开始熟练地去除鱼的内脏,去除鱼鳃,刮掉鱼鳞。最后,他把鱼装上冰块,装好鱼,订好票,放进去分类。区。

2月10日下午,王海正在处理死鱼。新京报记者王瑞文摄

王海向记者“传授经验”:—— 看鱼鳃就知道鱼新鲜不新鲜。白色的鳃证明这条鱼已经“死了一段时间”。 “但我已经把鳃去掉了。”

事实上,在电商APP上搜索“桂鱼”,有两种产品:鲜桂鱼和冰鲜桂鱼。前者售价69.9元,后者仅需45.8元,便宜了三分之一。记者注意到,现场水产从业人员工作指引中明确规定,日常巡检的任务之一就是“挑死货、变新鲜”。

在电商APP页面搜索“鳜鱼”,有鲜鳜鱼和冰鲜鳜鱼两种产品。来源:App页面截图

那么,死活鱼到底算废品还是冰鲜原料呢?对此,生鲜电商官方客服回应记者,“死鱼不能做成冰鲜食品,我们的冰鲜产品是由供应商加工发送的,活鱼是专门用养殖箱运输的。”一旦死亡,就需要直接报废。”

通过非法将其存放在碎冰中,一条本应报废的死鳜鱼变成了票上的“活鳜鱼(宰杀)”,最终以69.9元的价格交付给用户。

无独有偶,2月11日上午,记者发现该店另一名水产品员工正在熟练处理一条死鳜鱼,而该用户订购的产品却是刚宰杀的鳜鱼。 “今天的桂鱼还没来。昨晚死了,还比较新鲜。”当记者询问该用户是否会尝尝时,对方表示不用担心,“我不会吃。”

2月11日,一条加工好的死鳜鱼正在等待发货。收据上印有“新鲜鳜鱼,宰杀(无内脏)”字样。新京报记者王瑞文摄

不仅是鳜鱼,就连本应丢弃的死草鱼也在这里被当作活草鱼出售。

“劣质蔬菜”变“另类”,换标签继续卖

根据这家生鲜电商内部规章制度,对于前置仓不合格产品有明确的销毁流程。不合格产品在分拣、包装时应置于破损报告区,并在当日结束前报告破损情况。销毁区域内的物品,保存销毁视频和记录,最后作为垃圾处理。

此外,根据规则规定,前端仓库向用户销售过期商品、私自打印更换产品标签以延长保质期、使用复制码等行为均被纳入监管红线。该网站并明显违规。

但随着暗访的深入,记者发现,在实际操作中,三元站的产品库存操作十分混乱。

以过期食品为例。按照规定,应及时拣出,置于相应降级区,到期当天返回主库处理。但实际上,过期产品并没有专门的地方,有时也会放在销售区。

不仅如此,大量过期产品通常被放置在冷藏区和冷冻区之间狭窄的过道中的两个塑料篮中,与肉制品、乳制品,甚至腐烂的水果和蔬菜混合在一起。这两个塑料篮也被店员称为“烂菜篮”。

塑料篮里的烂香蕉,在商店里一般被称为“烂菜篮”。新京报记者王瑞文摄

“缺东西的话,先看看门口的‘坏菜篮子’。”现场仓库管理员李华(化名)告诉记者,由于产品数量较多,果蔬品种繁多,库存数量不准确的情况时常发生。如果顾客订购的果蔬缺货,他们可以从“烂菜篮子”中挑选“好菜”进行二次销售。

原则上每个产品都有对应的条码,必须用手持PDA(可以扫描条码并加载云仓储系统的内部机器)扫描条码才能完成拣货。但本应报废的过期蔬菜显然无法正常出库。 “换个标签就可以了。”一名分拣员平静地说道。

内部员工所说的“标签”是指“自我标签代码”。这种自粘码通常只明确标注包装和上市日期,而产品的具体保质期则隐藏在二维码下方的“字母+数字”组合字符串中,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非常隐蔽和困难来识别。

自粘码上,产品的保质期隐藏在二维码下方的组合字符串中。以图中的云南珍珠枣包装为例。红线所示的字符串中,数字“2、11”代表产品的保质期至2月11日。新京报记者王瑞文摄

2月9日上午9点,记者在三元站熟悉业务时,一位分拣员告诉记者,冰箱篮里的切片冬瓜、南瓜已经过期,需要“重新包装”,更换标签。并重新包装。

见记者不采取行动,下午,另一名分拣员对过期产品进行了“翻查”,并连声抱怨,“我扫了一下,过期了,早上让你‘翻查’了。”只见分拣员把原包装撕掉,一件一件重新包裹起来,放在电子秤上,按下特定的数字快捷键后,这些产品就贴上了表明当天生产的“新鲜”标签。

分拣员一般需要在10分钟内完成2-5个订单的分拣。平均一单需要控制在2-3分钟内。分拣员实行计件工资,加班会被扣钱。但当订单量激增时,分拣员往往不堪重负,订单超时也是常事。

当库存余额较低或缺货时,通过电话与顾客沟通换货、退款会更加“耗时”。为了提高效率,更快地完成订单拣选任务,采用过期果蔬代替新鲜批次包装给用户。这已经成为分拣员——熟悉的操作。他们熟练地将缺货商品的条码号输入系统,通过条码生成器“创建”新的条码,“嘟”的一声跳过程序PDA 的声音。设置并完成排序任务。

2月10日晚,分拣员拿出一份过期的姜蒜小米辣组合扔在桌子上,要求重新包装。记者注意到,过期产品中,只有两款小米辣条,其中一款已经腐烂,不得不扔掉。不过,当天小米辣条已经全部卖完,“烂菜篮子”里已经空无一物,无法补充。这也意味着顾客收到的不仅是过期商品,还有减重商品。

2月10日,分拣员要求重新包装一包过期的姜蒜小米辣组合。产品中只有两种小米辣组合,其中一种已经腐烂。新京报记者王瑞文摄

第二天,一位顾客下了两根600克丝瓜络的订单,但库存不够,只剩下一根了。这时,一名分拣员从“烂菜篮”里拿出两根丝瓜放在桌上,要求记者重新包装,“600克的已经过期了,烂的不要了,把400克的拆开”一、两个包是一起做的。”记者注意到,其中一项物品显示,2月9日过期的丝瓜皮已腐烂变黑。

店长“言传身教”,监管却徒劳无功

此前,分拣员在教记者如何“翻包”时,多次叮嘱记者,“如果监督员来检查,你千万不能说什么。检查员来的时候,你不能被别人看见,否则货物将被扣押。”你表演一下。”

据这家生鲜电商官方客服人员介绍,其每个前置仓都有一名门店负责人进行日常管理。那么,站长乃至负责人是否了解员工“偷换他人”的情况呢?

2月9日晚,站长王明和记者检查了当天剩余的产品,发现虽然不少水果和蔬菜已经过期,但表面上看“状况尚可”。他拿起一捆豆子,对记者说:“这种豆子看起来不错,如果库存有差异,就用即将过期的豆子补充库存,这样的豆子看上去确实不错。”撕掉标签就可以卖了。”

2月9日晚,站长王明“教”记者如何处理“烂菜篮子”里的物品。新京报记者王瑞文摄

这种情况并非独一无二。 2月12日,王明亲自拆开两包过期的云南珍珠枣。有些枣子的末端已经变黑变软。随机挑选并重新包装后,放入送货袋中。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店内有一名主管,并没有劝阻王明的这种行为。

对此,另一家网站的站长私下告诉记者,当库存不足时,基本上每个网站都会用过期的水果和蔬菜来代替。 “这不像肉类和乳制品百货商店,顾客看不到标签。”

“能弥补损失”成为各类违规经营的最大理由。李华告诉记者,只要不是第一个选定的地点,“主管在检查时就会提前知道”。

卫生防疫涉嫌诈骗,“装模作样拍个照”

不仅如此,三元站的卫生环境也不容乐观。

2月7日,记者首次来到该工地采访时,发现该工地分拣包装台周围的地砖脏得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清洁工具也被丢弃。堆积在厕所里。

根据公司内部6S(卫生要求)规定,湿巾应分开区域使用。然而,在记者暗访的近半个月时间里,水产品区和分拣台上经常混杂着两张紫色湿巾。另外,刀具使用后也要清洗消毒,但在三元站,没有消毒酒精。分拣员经常用刀将南瓜、冬瓜表面的灰尘刮掉,然后直接放在分拣台上进行切片。

每周二,前仓现场对水产品箱、冰淇淋箱、配送箱等进行例行清洁消毒。 2月8日,王明给记者做清洁消毒“示范”时,他先用滴着黑水的抹布简单擦拭了水产品盒子,然后继续擦拭冰淇淋外卖盒,最后将外卖盒擦拭干净。随意两次。当被记者问是否需要换抹布时,王明说:“换抹布需要做什么?我只是拍一张照片。”

水产区堆放的冰淇淋外卖箱和水产箱。记者暗访期间,这些箱子没有进行消毒和清洁。当有检查要求时,用同样的抹布擦拭水产品盒,继续擦拭冰淇淋盒。新京报记者王瑞文摄

同样,作为仓库管理员,李华也带记者经历了“打扫卫生流程”:如果要求地板干净,他会清扫出两块干净的地方并拍打;如果要求清洁,他会扫出两块干净的地方并拍打;如果要求清洁,他会清理干净。如果书架杂乱,他会挑出整齐的拍拍。没有酒精消毒,拿着装满其他消毒水的喷雾瓶,向架子上做动作……“不用真的消毒,就假装拍个照吧。”李华说道。

更令人担忧的是,该站点的冷冻库里摆满了进口商品和冷链食品的货架,员工每天都得去冷冻库找货。

事实上,早在2020年11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发布《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号文,明确要求市场部门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是否消毒的相关认证检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也表示,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已成为“防外输入”不可错过的关键一步。

然而,在三元站,每天晚上冷藏冷冻仓库的货物到达时,所有的“消毒”操作都是用喷雾罐向货架喷洒两次,以便录制视频。不仅如此,每天测量员工体温的基本要求也变成了“填表就行”。

仓库管理员每天都会上传消毒和清洁工作的照片,但实际上都是摆拍的照片,甚至照片中出现的喷壶都是坏的。新京报记者王瑞文摄

专家呼吁

企业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和效率

针对暗访中发现的问题,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源向记者解释,“新鲜”一般是指“新鲜生产的、新鲜采集的、或者刚刚制作的”。利用噱头促销、吸引顾客,然后向顾客销售陈旧产品的行为,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此外,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条还禁止销售损坏的商品。该法第五十四条还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及时清理变质、过期的食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148条的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明知销售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增加的补偿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 “但需要注意的是,食品标签、说明书存在缺陷,不影响食品安全,不会误导消费者。”李源说。

“篡改食品日期的行为非常恶劣,作为销售者,应该保存进货和销售记录。篡改日期的行为实际上违反了食品安全法。”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印江表示,食品安全在于严格执行生产、储存、销售的每一个环节,确保食品安全。交付给消费者。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造成100%的问题。”

陈银江认为,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消费者很难获得相关证据来证明自己购买的商品是否过期。此外,由于维权难度大、成本高,很多消费者对于商家的违规行为并不举报。 “一些商家抓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态,销售过期产品。”

对此,陈银江表示,知名企业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把利润和效率放在第一位,而忽视消费者权益和食品安全。要把既定制度落到实处,让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发现当地问题并加以处理,是治标不治本。企业要完善制度,有严厉的处罚措施,同时强化基层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

新京报记者|王瑞文

实习生|孙庆月

编辑|李彬彬

校对|李立军付春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